2014年11月05日09:35 來源: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
真正的公信力隻能建立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。人們隻有看到彩票業是如何正常運行的,彩票業所聚之財用在何處,大獎是如何科學產生的,大獎得主是如何有效驗証的,才能相信彩票業是值得信任的,相信之前對“彩票黑幕”的種種猜測只是誤解。
近段時間,山西彩民獨中5.2億元福利彩票大獎的消息備受關注。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累計銷量已分別達到1萬多億元和7354億元,籌集公益金量分別達到3100多億元和2119億元。根據規定,彩票公益金專項用於社會福利、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,但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,巨額的彩票公益金去向卻扑朔迷離。
彩票本來只是一個概率,能不能中,跟運氣有關,更與概率有關。能中自然值得歡欣鼓舞,不能中也不必垂頭喪氣,中與不中,都是客觀存在的概率。奇怪的是,在兩種情緒之間,國人對於彩票業還有第三種看法和態度—認為那些中獎的,一定有見不得人的內幕﹔而自己不能中獎,不僅僅是運氣不好,真實的原因是自己成為犧牲品。對彩票業的習慣性質疑,成為一些人的一個基本判斷習慣,無論是誰中獎,無論中獎信息是否露出蛛絲馬跡,不少人總要質疑:為何每當彩票獎池累積到幾億元,就有一個人好像知道會中獎似的,單注數十倍上百倍投注掏空獎池,然后蒙著面領獎?為何不像發達國家那樣公開中獎者的信息?
有人把這種心態歸結為抱怨和發泄。的確,彩票之所以暢銷不衰,很重要的原因,就在於以小博大的預期。一旦這種預期無情破裂,而別人卻在自己眼前上演了一夜暴富的傳奇,自己的懊喪與失望,難免會引發抱怨,難免需要發泄。人們如果相信彩票只是運氣和概率,運氣和概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,那麼,即便人們在未能中獎時倍感失落,他們對中獎者也隻會充滿羨慕和嫉妒,而不會懷有怨恨和仇視,他們對彩票業也只是想“再戰一場”,而不是徹底否定。彩票業被習慣性質疑的原因,就在於公信力的缺失,有人中獎特別是中大獎,在其他人看來可能就是一個黑幕。
在一個信息開放的時代,最好的宣傳和引導就是信息對稱,真正的公信力隻能建立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。隻有實現了信息對稱,人們看到彩票業是如何正常運行的,彩票業所聚之財用在何處,大獎是如何科學產生的,大獎得主是如何有效驗証的,人們才能相信,彩票業是值得信任的,人們才會認識到,之前對“彩票黑幕”的種種猜測只是誤解。
彩票業要實現信息對稱,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。首先是信息的充分公開,包括開獎信息的公開,這關系到人們對彩票業的直觀印象。盡管現有法律法規以保護隱私權為由保護了大獎得主的信息,但當公眾的質疑達到一個臨界點,就應當以制度化的途徑,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對大獎的產生過程和大獎得主進行查驗。這種信息公開還包括彩票公益金流向與使用情況的公開,且須以具體詳盡的信息和清晰的表述,接受公眾監督和相關部門的審查。
其次是觀點的充分表達。有時光有信息公開還不夠,還需要話語權的對稱。比如,關於彩票業15%發行費的規定,當彩票業的總盤子已經達到萬億級別時,發行費的總額已經達到驚人的450億,如此巨額的發行成本是否必須,是否使用恰當,就越來越成為一個大問題。隨著彩票業的愈加繁榮,發行費也將水漲船高,但對彩票發行部門來說,人力成本並沒有顯著增加,發售渠道反而更加科技化,成本應該降低才對。所以,必須對15%發行費的合理性進行討論,並對發行費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界定。
彩票只是概率,或者可以理解為運氣。要想讓人們冷靜而客觀地對待彩票業,必須保証關於彩票業的信息是對稱的,人們能充分知曉應當知曉的信息,能對察覺到的問題行使表達權和監督權。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,潛在的問題與現實的風險才可能被發現、處理、解決,彩票業才能真正建立自身的公信力。
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,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
Copyright © 1997-2014 by www.people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